亚太周易研究会
 

孔颖达《周易正义》

[返回上一页]

南北朝时期,南北学术取向各异。隋统一后,南北经学岐异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妨碍了思想统一、科举取士等诸多问题。唐贞观十二年(638),太宗以为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使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编撰五经义疏,题名《五经正义》。博士马嘉运公开指责书中错误,议论精致,得到诸儒的佩服,于是朝廷诏使诸儒重加修订。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又诏使诸儒再次修订《五经正义》,并于永徽四年定稿,颁行天下,悬为令甲。 

《周易正义》又称《周易注疏》或《周易兼义》,为《五经正义》之首,虽署名孔颖达,实际上还有马嘉运、赵乾叶等参与编纂,又有苏德融、赵弘智等人加以复审。其中孔颖达(575~648)字冲达(一作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师从同郡刘焯。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历太学助教、太常博士。入唐,初为秦王“十八学士”之一。太宗即位,历国子博士、给事中、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与魏征同修《隋书》,与在朝诸贤修定《五礼》。撰《孝经义疏》及《五经正义》、《周易玄谈》(六卷,今佚)等。两《唐书》有传。《周易正义》全书前有孔颖达等人所作《序》和《卷首》。《序》文阐明《正义》沿袭王弼易学的理由,并简述了该书的撰作经过。《卷首》包括《论易之三名》《论重卦之人》《论三代易名》《论卦辞爻辞谁作》《论分上下二篇》《论夫子十翼》《论传易之人》《论谁加经字》八篇,对易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梳理,并得出自己的见解,成为全书纲领性的通论。魏晋以来,王弼、郑玄易学并立,但王学日渐得势,“唯魏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孔颖达在序文中称:“奉敕删定,考察其事,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周易正义》即以孔子《易传》为宗主,辅以《易纬》,而以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为基础,立足玄学,同时又借鉴吸收了《子夏易传》、京房章句、郑玄注、王肃注,以及南北朝张讥、何妥、周弘正、卢景裕等大批易学家的易说,不仅对《周易》卦爻辞和传文加以注解,而且对王、韩注文也加以进一步详细的阐发,从而构成一部总结两汉以来易学成就的规模宏大的易疏之作。《正义》一书系统阐述了以王、韩易注为基础的易学观,分析总结《周易》义例,提出“易理备包有无”等思想,对唐宋易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易正义》版本众多,而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为最佳,流传十分广泛。今有龚鹏程《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台北文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