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周易研究会
 

论中华传统文化中医与易经的综合运用

[返回上一页]

中医文化,是中华科学文化的代表,是太极文化的精粹。是我国古代先民、先哲、先贤、先圣们的智慧的结晶,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与生命健康和人类的发展富强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
研究中医文化,并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这固然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开发其蕴藏着的丰富的科技资源,使中医科技与现代人体生命科技接轨,并在实践应用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这才是我们研究中医文化的根本目的。

中医文化将是中西医结合的文化,具有共同的目标.

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同源,源于宇宙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往来不断发展变化的天地之道,也是自然之道,内含阴阳互根互动互用互补、动静消长、阴阳五行生克之妙。“生生之谓易”,此乃大易之灵魂。“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乃宇宙发展之规律。阴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是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这是中医文化中的生动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中医同理,是指中医的天人合一、同此阴阳之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身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万物一太极。天人之间,同质、同构、同序、同气、相关、相联、相应、相通。宇宙之广,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同为阴阳二气所造化;天地万物,时时动静消长,千变万化,同为阴阳二气的造化与运行,乃大千世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正如《内经》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中医相通,易医相承。

中医相通,是指中医之间的运动观、整体观、平衡观相通。其中运动观相通,体现在中医中内含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运动都遵循园道规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月。”这体现了万事万物运动发展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园道园通规律。中医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的人与自然的三维医学与《周易》的人-自然-社会的三维观统一。易学中八卦、阴阳、六爻之间是一个整体;人本身也是一个八卦结构,各脏腑、各经络也是一个整体。天人合一是一个巨大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的平衡观,反映了中医内在的均衡、平和与对称的规律。易学中八卦中的阴阳爻、十二消息卦中的阴阳爻的对称中和均衡,与中医学中的运气学和脏象学说中强调的人身内的阴阳平衡,以及人体内外之间中和平衡等,都是相通的。

易医相承,是指中医在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上与易学一脉相承。这是易学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一点。反过来,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又充实和补充了易学的思维科学和生命哲学。

我们所理解的医学,是多元医学。包括中医、西医、民间偏方、针灸、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人体按摩、电子仪器治疗、气功及人体特异功能等。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中医文化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有着丰富的科技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应用。

以阴阳为例。其最原始、最古典的形态是辨证思维。远在古时代,阴阳理论它作为一种古老的科技就广泛地应用于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医疗等多种社会生活领域,并成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实践并没有完全否定这些古代阴阳理论的应用价值,于是又进行新的开发;去其积淀上面的历史之尘埃,撩去其笼罩在外的神秘之面纱,驱散弥漫其中的鬼神之阴气,挖掘其内在的合理之内核,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医学诊治的一般概述

中医诊断的象数治疗,我们简称为中医诊治。

中医诊治的内涵

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医诊治,是一个中医结合,诊治一体的临床医疗模式。其中中医诊断,是指运用梅易时空技术以卦诊病与中医临床中的辩证论治的结合。中医诊断的易学特色在于临床中引易入医、以易论医、以卦解医、以卦测病;其中医的特色是辩证论治。中医诊断是互融互补互生互用。而八卦疗法本身,是阴阳、八卦、五行理论为核心,以中医藏象学说为基础,以气功默念激发人体体内能量为基本方法的中医疗法。这样,中医诊断与八卦治疗,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诊断与治疗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又必然地实现了“对接”,形成了一种易医结合、诊治一体的新模式,构成了一种人体生命的新科技。中医诊断与八卦治疗,体现了一体相融、一理相通、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医科技中的大道同源、大道同德与大道同简。

我们这里的中医诊断,包括对疾病的诊断和对疾病的预测。

一般地说,对疾病的诊断与对疾病的预测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所谓疾病预测是指对疾病未来发展变化状态的推测与描述。而疾病诊断,主要是对疾病现实状态的诊测与判断。易医诊断不同于一般的疾病预测,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是对疾病的未来状态作出预测,更主要的是对疾病的现实状态进行分析判断和辩证论治和五行推理,因此这样的诊断不仅具有超前性,同时又体现了易医结合的特点。实践表明,易医诊断虽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这不是主要功能。而疾病预测,也要对疾病现实状态的判断为基础。正因如此,我们认为疾病预测一般还是属于诊断的范畴,但又不将易医诊断完全等同于疾病预测。

另外,易卦测病不同于易医诊断。一般地说,从古至今的许多以卦测病的实例只是辨“症”而没能辨“证”,只是指出患者有哪些病,而没有进一步辩证论治。我们的中医诊断,不仅以卦测病,诊断其病,还要进一步分析辩证,是对疾病的病症,病位、病性、病势的概括,是对疾病的本质的揭示,从而根据病人缓急提出治法和处方,或“同病异治”,标本兼治,或“异病同治”,以发挥辨证的阴阳五行治疗的中医优势。

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又称四诊。望诊,是通过医者的视觉去观察病人的形色变化的一种诊法。人体内部的病变必然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有形诸外。”通过观察神色或形态的异常变化而对患者的病因作出判断。包括辨神色(青黄赤白黑五色)、察目、辨络脉、望形态、舌诊等;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所发出的种种声音的变化以测知患者的阴阳正气盈亏和病邪的盛衰;问诊,是通过病人的主诉,了解病人的自觉症状和疾病变化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凡切按病人的脉搏、胸腹、皮肤、手足等,均属切诊的范围。

中医诊断,在方法上是对传统的望、闻、问、切这四诊的突破,主要是择取临床情境中的某些信息,比类取象,以象定卦、以卦诊病、辩证论治。当然易医诊断的用卦诊病的方法并非排斥望闻问切,在临床实践中,四诊的获得的某些信息,有时也对医者的分析思路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四诊的某些信息有时也进入医者的潜意识之中,构成了临床情境中的“特殊的信息”。

易医诊断的功能属性

诊断疾病,是易医诊断的基本功能。这一功能的基本属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客观性、灵活性、预知性,间接性、超前性,

能否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的状态和致病的原因,能否客观地反映出事物(疾病)的本来面目,这是易医诊断价值的根本所在。客观性是易医诊断的生命。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和重复的实验表明,易医诊断具有这样的客观性。

在临床情境中,医者创造性运用易医中耳目心“三要灵应”和“十应”的原理随机取象,捕捉首次感知并“为之心动”的信息,以象定卦。易医诊断,这是由五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临床情境、卦象、分析、结论、治法)所构成。易医诊断的基础上的“八卦配方”、“方义”和“疗效”这三个环节则是施治过程。易医诊断的诸多环节中,如何捕捉信息起卦断卦具有关键性作用。万物同源论、宇宙全息论、万有相似论、万有相关论、万物类象论、天人相应论等都主张,世界万事万物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都是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都是天道、物道与人道的载体,都浓缩着宇宙的信息,并与宇宙的其他事物息息相通。这种息息相通,或隐或现,或实或虚,或直接或间接,或有形或无形,或已知或未知,或“远在天边,近在咫尺”,或扑朔迷离“不可思议”(于是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但是事物之间这种相互联系,息息相通是客观存在的,否则这个世界、这个统一的八卦结构的场就不会从无序到有序,就不会从浑沌到谐调共振,当然也就不会存在。正是世界的这种物质性、整体性、统一性、联系性、有序性、共振性,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一滴水可反映大千世界”,才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此知彼,由一事物而测知其他事物,才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才能同类互动,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发展的状态,不仅与本人的外部形态、五淫六气,五色五味,人形神色、声音洪浊等有内在的联系,同时与其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衣着、坐落方位的选择、某种姿态等等也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甚至与一定情境下其他事物也有着复杂的联系因此在临床情境中,医者依据患者的外部表现捕捉某些信息比类取象,以象定卦,以卦诊病,辨证论治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体内疾病的状况!易医同源,阴阳一理.让易与医合二为一,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让天下众生健康幸福。